(道法篇)
一、原文:不尚贤,使民不争; 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二、译文:思想中不羡慕贤能的人,就不会强行驱使身体达到贤能人的能力;思想中不认为难得的物品珍贵,就不会使身体产生偷盗的行为;思想中没有贪求的欲念,就不会扰乱身心。
所以圣人对自我修炼的法则是心要虚空,而能量则要实实在在的修炼出来。要弱化自己的追求目标,但是却要强壮筋骨。经常使全身处于放松的没有贪求的状态之中,使投机取巧的心念不会出现,这就会使身心常常处于与道相合的无为状态中,就自然会调理全身,不会出现与道不合的状态。
三、分段译文及解析:
1、不尚(1)贤,使(2)民不争; 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(3)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
译文:思想中不羡慕贤能的人,就不会强行驱使身体达到贤能人的能力;思想中不认为难得的物品珍贵,就不会使身体产生偷盗的行为;思想中没有贪求的欲念,就不会扰乱身心。
(1)贤:合于道修行的人或贤能、能力强的人
(2)民:身体
(3)可欲:贪求的欲念
解析:思想中不羡慕贤能的人,这里的贤能是指着具有比常人强的能力的人,而超强的能力则是世间很多人喜欢追求的。这里以修道做个比喻,如果修道的人不推崇追求超能力,也可以说不尚贤,只有这样,才不会迫使身体强行修炼超出自己本质的能力,从道法来讲,也不会去追求所谓的人体特异功能,那么就不会出偏乃至走火入魔。
思想中不认为难得的物品珍贵,就不会使身体产生偷盗的行为。在修道者看来,世间的很多事物都已经看透了、看淡了,对各种奇珍异宝已经不感兴趣了,更不会使身体行为产生偷盗的冲动,但是唯有无穷无尽的道,及道的空间中各种神秘的信息反应和现象,还深深地吸引着自己,认为那些才是珍贵的东西。但是,那也是不可执着的,如果执着,就会使身体产生追求神秘现象的状态,这是修炼中的忌讳,因为这会使人产生偏差,不合于道。所以,一定注意不要使自己产生窥望其他空间信息图像的欲望,这也是使民不为盗。
思想中没有贪求的欲念,就不会扰乱身心。在修炼中,要抛去贪求的欲念,因为只有这样,心神才会安定,在无为的状态中,才与无穷无尽的、空空的大道相合,才返归宇宙之根。
2、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
译文:所以圣人对自我修炼的法则是心要虚空,而能量则要实实在在的修炼出来。要弱化自己的追求目标,但是却要强壮筋骨。
解析:懂得顺应天道的人,他的修炼方法则是把心态化空,使自我的状态,也就是功态合于道,这种状态是属于心性之中的性功修行方法,但是修炼讲究的是性命双修,太极要有阴阳才能运化,而命功修行则是实实在在的能量修炼,所以“实其腹”就是要使能量充实在自己的身体内。
修道的人不能象搞某些工作的人一样,每天有着极端高昂的意志,天天喊着想当富豪的口号,意想着后面宏伟的蓝图。而修道的特点是求之不得,越求越得不到,因为自我有形的“有”,永远不能与道无形的“无”全面相合,所以要弱化目标,弱化到只知道终极目标是什么即可,而平常并不会总是想起这个目标,但是每日里却是要坚持的,踏踏实实的,一步一个脚印的修炼,不断前进,提高层次,这就是“强其骨”。
3、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(1)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(1)智:伎俩、投机取巧的念头
译文:经常使全身处于放松的没有贪求的状态之中,使投机取巧的心念不会出现,这就会使身心常常处于与道相合的无为状态中,就自然会调理全身,不会出现与道不合的状态了。
解析:在修道的过程中,与道相合的身心是没有贪欲的,没有贪欲就不会有妄想之心,没有妄想之心就不会悲喜、恐惧扰乱心神,也不会贪恋万物而产生烦恼,即可以随时放下万物,更不会用伎俩、投机的心态去获取万物,这时的心态则心静如水,不起涟漪,渐渐地化空自我,进入忘物、忘我、物我两忘的非空之空的无为境界,全身的信息能量与大自然相合,与道相合。道是天地的根,与道相合即是与天地同在,全身会自然得到调理,消除疾病,气运旺盛,没有灾难,也即顺天则昌。
四、运用法门:本章中讲的内容可以应用在治理社会与修道状态两个方面,这两个方面是相通的。以修道者的角度讲,从本章整体内涵来看,用身体的修道行为来解译似乎更为合理与实用。其中要求修道者要抛去贪得的欲望及不正常的投机取巧心理,踏实的修炼。舍弃了心中的杂念,自然清静无为。进入了无为的状态,自然与道相合。另外,本章中的“民”既可以解为修道者的身体,又可解读为世间民众。因为修行身体与治理国家是相通的。以本章的综合情况看,解为修道者的身体较为合适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