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章
(道行篇)
一、原文: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;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;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则为官长。故大智不割。
二、译文:知道雄壮的、阳刚的,但是也愿处以宁静的、慈爱的,这就好比天下间潺潺流动的溪水。天下间潺潺流动的溪水,就好比修道者合于道的行为与方法,象潺潺流不尽的溪水一样,与修道者长久不分离。在这种方式下,修道者归复于婴儿的纯真本原;知道荣耀的,但是也愿处以谦卑的、低下的,这就好比天下间连绵不断的、深深地山谷。天下间连绵不断的、深深地山谷,就好比修道者的胸怀宽广得包容万物,并装满了顺天道修行的方法。在这种方式下,修道者就会归复于道的纯朴本原;知道明亮的,但是也愿处以黑暗的,这可以作为修道者在天下的行为方式,如果这样作为修道者在天下的行为方式,那么修道者修行的行为与方法就不会偏离和过分。在这种方式下,修道者就会归复于道的无极状态。道的本原规律运用,可以成为使用工具。圣人应用道的规律,可以成为统领各个官员的首长,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在需要处理事情的时候,是不会放弃运用道的规律的。
三、分段译文及解析:
1、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
译文:知道雄壮的、阳刚的,但是也愿处以宁静的、慈爱的,这就好比天下间潺潺流动的溪水。天下间潺潺流动的溪水,就好比修道者合于道的行为与方法,象潺潺流不尽的溪水一样,与修道者长久不分离。在这种方式下,修道者归复于婴儿的纯真本原。
解析:不争雄壮、有力、阳光的,宁愿处以慈爱、宁静的心态,是符合于道的。长此以往,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习惯,就象潺潺流动的溪水,从不间断。这样合于道的本质状态就不会离开自身,渐渐地回归于人性的初始本原状态,也就是婴儿状态。婴儿是人类最纯真的状态,无忧无虑无烦恼,没有尔虞我诈,只有发自本性的喜乐。修道者能返璞归真达到婴儿状态,就会更深的体验到与大自然相融的美好境界,心态无比快乐!
2、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
译文:知道荣耀的,但是也愿处以谦卑的、低下的,这就好比天下间连绵不断的、深深地山谷。天下间连绵不断的、深深地山谷,就好比修道者的胸怀宽广得包容万物,并装满了顺天道修行的方法。在这种方式下,修道者就会归复于道的纯朴本原。
解析:谦卑的、低下的,就会承载的很多。所以知道荣耀的,也宁愿守着谦卑低下的,这就象深深地山谷包容万物。修道者如果守护着这个状态,渐渐地就会与道越来越近,并会体悟道更多顺天修道的法门。长此以往,身心就会归于天地万物间最原始的纯朴本原。
3、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常德不(1)忒,复归于无极。
译文:知道明亮的,但是也愿处以黑暗的,这可以作为修道者在天下的行为方式,如果这样作为修道者在天下的行为方式,那么修道者修行的行为与方法就不会偏离和过分。在这种方式下,修道者就会归复于道的无极状态。
(1)忒:过于、过分。
解析:这里黑暗的也代表着柔弱的,修道者处于这样的状态下,就不会做出过分的事情。长此以往,柔之又柔,弱之又弱,事物顺应自然规律发展,而修道者并不以自我意识进行干涉。如果以修行的功态来讲,就是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长期处于这个状态,修道者最终会进入与宇宙大自然合一的至人乃至真人的状态,也就是复归于无极。
4、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则为官长。故大智不割。
译文:道的本原规律运用,可以成为使用工具。圣人应用道的规律,可以成为统领各个官员的首长,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在需要处理事情的时候,是不会放弃运用道的规律的。
解析:本章之中守其雌、守其辱、守其黑所达到的结果,就是达到婴儿、朴、无极的状态与层次。在这其中,婴儿状态是自我的本性,无极已出世间法,这两者不能在世间应用。而朴则是可以对世间应用的,因为朴是摸不到、看不到、听不到的“有”,它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,体现着道的本原规律。朴的含义被比喻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木头,是可以使用的。朴散则为器,也就是用最原始的、没有进行过加工的原材料,可以对应加工出任何想要的东西。如果用其它已经加工过的东西,非原材料,再改变为想要的器物,就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了。所以,朴的原始性是最为重要的。有道的人、圣人是最理解朴的作用的,如果在世间应用起来,乃至可以成为百官之长,也就为王者。有智慧的人,行世间法,是不会舍弃朴这个原材料的。
四、运用法门:本章着重讲述知雄守雌、知荣守辱、知白守黑这三种状态,和这三种状态对应达到婴儿、朴、无极的结果,这三种结果都是修道人所希望达到的,所以作为修道者要时刻记得这三种要素,持之以恒的修行,最后就会达到理想的结果。另外,其中也提出了朴在世间的应用,如果运用得当,会助你圆满的完成世间法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