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2月15日星期六

修行者的道德经感悟語

目录             


《道德经》与《圣经》、《薄伽梵歌》并列为世界翻译版本最多的三大经典,《道德经》又是其中唯一原文为华文的著作。 但因其博大精深且言简意赅,还是需要白话翻译或老师带领,有心想要了解的人,才可能学到其中堂奥。

   《道德经》被很多人以哲学角度来诠释,但是,从来没有人以修炼的角度来解析。 本书是中国名医且是实修者的刘金胜师父,在修练了四十年之后的正本清源之作,除了深入的解析经典内涵,更提供了如何修炼、运用《道德经》的法门,有动功 功法,也有静功冥想。

   经典也可以实用化! 只要解行并重,智慧与健康就可同步增长。

   《道德经》主要是阐述「道」的规律。 而什么是「道」,什么又是「德」? 在修炼者看来,「道」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形式,古人用太极盘中的一阴一阳来表示道的运化规律;「德」则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应用方法与行为。 道是在无形的运化着一切,德则是在表现着道的一切,是「体」与「用」的关系。

   其实道德并无好坏之分,并不是社会中所讲的具有好、坏性质的道德。 所谓「道德」是:做事情要用一定的方法来顺应宇宙自然规律,也就是「顺天则昌」;用在养生修炼上则谓「人天合一」,可祛除疾病、延年益寿。

   只明白《道德经》的文字理论是不够的,那是表面文章,还需要具体的修行。 修行也就是修道,所谓修道不是宗教信仰,不是迷信崇拜,它是运用天道自然的规律来修行自己,身体与道合一。 除了提高对自然规律的认识,还可修炼内在心性,修炼能量,使人与大自然的能量融合在一起。 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,才可以运化阴阳、调整阴阳,并且掌握自己的命运,也就是「我命在我不在天」,可以「循天机而起,改天机而行」。

   本书还强调,修道就一定要修炼内在能量,让内在的能量与外在的大自然充分的融合为一体。 不进行能量修行,身体容易产生疾病,疾病会产生痛苦,也会影响自我情绪,做出不符合于天道规律的事情,同样也会影响运气。 所谓运气,其实就是人身体生物资讯场的运行,运行顺畅、旺盛的,当然气质、精神就好,做事容易成功。

   本书按《道德经》八十一章逐章解析,每章包括:经典原文、分段白话译文、分段解析、运用法门。 其中第一章是最重要的,是重中之重,在运用法门中,特别提供文、图解说的「太极通灵圈」修习方法,并提供示范影片,供读者上网观看。 此外其他章亦有「运化能量坐禅法」、「感悟身体空无之法」、「功态运用方法」等静功法门,可供读者实际操练。












 





     

       

2019年11月29日星期五

第八十一章


第八十一章
(道行篇)

        一、原文: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
        二、译文:诚实可信的言语并不刻意修饰,刻意修饰的言语并不真实可信。合于道的人不狡辨,狡辩的人不合于道。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博学,认为自己博学的人并没有渊博的知识。圣人并不积累多余的、用不到的东西,而是尽力的帮助别人,这样反而能获得最需要得到的东西;圣人尽力给予别人,自己需要获得的东西就更加充足。天道的基本规律是有利于万物,而并不伤害万物。圣人修道的法则是顺应自然规律做事,而并不为自己争得好处。

       三、分段译文及解析:
        1、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        译文:诚实可信的言语并不刻意修饰,刻意修饰的言语并不真实可信。合于道的人不狡辨,狡辩的人不合于道。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博学,认为自己博学的人并没有渊博的知识。
     解析:道的规律是无形的,凡是有形的、强为的都是表象。道的内在本性是静的、柔的、为之下的、不争的。所以,如果出现动的、强的、取其上的、相争的,都是表象,不是道的内在真实反映。
     世间所有事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,都符合于道的规律。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道的规律来做出判断,那么也就是外表华丽的语言并不可信,滔滔不绝不断为自己辩解的人并不真实,认为自己博大精深经常卖弄学识的人并没有深厚的知识。

     2、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
       译文:圣人并不积累多余的、用不到的东西,而是尽力的帮助别人,这样反而能获得最需要得到的东西;圣人尽力给予别人,自己需要获得的东西就更加充足。
      解析:圣人是深深懂得天道自然规律的,由于有舍必有得,所以,圣人越是帮助人给予人,就越会获得天道的回报。有道的圣人并不留恋世间之物,所以他获得的是天道能量给予修为的加持。

      3、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      译文:天道的基本规律是有利于万物,而并不伤害万物。圣人修道的法则是顺应自然规律做事,而并不为自己争得好处。
     解析:合于天道做事,只会有好处,而不会出现坏处。圣人顺合于天道的做法就是只求做事,而不生贪求。他并不会为了达到获得天道能量的加持而去舍,只有在淡泊利益,不为追求特定目标的情况下做出的事情,才是真正合于道的。

四、运用法门: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,重点强调的就是一个“舍”字。舍是获得道的本质状态的重要方法,“既以为人,己愈有,既以与人,己愈多”。舍是修道的法门,世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,有形的东西都是无常的,舍掉有形的就会换来无形的,长久的。
但是,在世间法之中,首先要保有自己的本原,做事情不能走极端,舍也不能走极端,顺合于天道的舍才是对的,顺天道的舍就是第三十二中所讲的“不失其所有者久”,自己的本原不能舍出去,而且舍也要看清事物的全貌,到底该不该舍,能不能舍,以什么方式舍。总之,舍是极其重要的,修道人一定要舍的,不舍的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,舍是获得天道能量的重要方法,以合适的方法舍是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。
常言讲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一些语言,虽然说的是做事要有良心,不能忘本等做人的根本,但那却是最符合天道规律的舍的方法之一。由于受到过人家恩惠,人家已经种了善因,你给予多多回报,施恩给你的人得到了善果,是合于道的。那么回报的很多是否给别人种下了恶因呢?不会的,因为当初你得到的恩惠,经过时间的积累,恩惠所产生的无形价值及对事物连绵不断的影响,以至于可能会改变了一生,是后面很多果的前因,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你的所得,所以涌泉相报亦无不可。这不仅是报答别人,也是为自己种下善因,一举两得。一是你补报了所得,平衡了天道信息;二是你给予了很多,为自己种下了善因,这样以后会成就更好更大的善果。所以,受过别人恩惠的人,一定要报答,懂得报恩的人,他会前途无量,做事情会发展非常好的。修道人应更善于报恩,这样会更好的得到天道信息能量的加持,提升层次,修行容易成功。懂得顺应、运用天道规律的人,一定会获得最美好的结果。从方法角度来讲,这是非常好的舍的技巧。但是,如果不能知恩图报,那么原来得到的恩惠,时间长了就会渐渐地转化为恶因,自动使人遭受损失,因为天道是平衡的,获得了恩惠就一定要付出相应的所有。所以,有智慧的人,会运用这种情况进行良性循环,他也就会越来越好;无智慧的人,不拿受人恩惠当回事,很快就忘了,但是,天网恢恢疏而不失,天道规律不会失效的,会让不懂回报的人自动的从某一方面折损掉。
 在社会上,我们会听到有人说,自己做事情总是运气不好,很多事情眼看着就要做成了,但是最后总是出现别的因素,干扰事情,造成失败。另外,还会有成功人士说,自己的成功是莫名其妙的,不知不觉中,竟然已经做得很大了,成功了,想一想,自己甚至感觉有些意外。
 其实,一切事物都是因果,种什么因自然会得什么果,成功与失败都是在不知不觉中,不由自主进行的。种了合于道的舍善的因,也包括知恩图报的因,就会得到顺天者昌的成功果实,做事情会事半功倍;种下自私、贪婪、狭窄、违背自然规律的因,就会获得失败的果报,无论怎么用尽心力做事,最后的结果还是一事无成。
合于道的舍,除了外在的事情,在自我修为方面也需要舍,舍去了贪婪、欲望,心胸会宽阔;舍弃了烦恼、忧愁,心情会快乐;舍去了钱财、力气帮助人,会获得别人的祝福和感谢;给别人送去善言,会获得别人的赞许和夸奖。
       修道人顺合于天道的舍,会获得天道信息的加持,进而成为功德。作为修道人,最需要的是修炼层次的提高,进入更好的合于道的状态,从功力上来讲,修炼出阳神,提高阳神质量,才可以达到修道人最终的目标。
       那么,合于天道的舍,就是获得大自然信息能量的重要法宝,就是助你通往成功之路的重要法门!





第八十章


第八十章
(道行篇)

         一、原文:小国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(xǐ)。虽有舟舆()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
         二、译文:在我独立的修道环境之中,即使有十倍百倍的器具也用不到,修炼自我的身体,重视生死而不远行。虽然有船和车,也不会去乘坐;虽然有盔甲和兵器,也不用去摆设它。使自我的身心进入返璞归真的状态而修行。这样,我感觉吃的也很甜美,穿的也很漂亮,有安静、逍遥的居所,自娱自乐也不用管别人怎么样看。与世俗之间相望,鸡犬的声音也能听得到,但是我至今以后不会与世俗来往。

         三、分段译文及解析:
         1、(1)小国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(2)民(3)重死而不远徙。
  译文:在我独立的修道环境之中。即使有十倍百倍的器具也用不到。修炼自我的身体,重视生死,而不远行。
 (1)小国:自我修道的环境   2)民:身体  3)重死:重视生死
      解析:抛开世俗,进入独自修道的环境中,各种器具用不到了,只有安心的修炼,不要到处行走,重视所谓的了脱生死及进入宇宙多维空间的能力,以期达到与天地同在的真人层次。

         2、虽有(1)舟舆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虽然有船和车,也不会去乘坐,虽然有盔甲和兵器,也不用去摆设它。使自我的身心进入返璞归真的状态而修行。这样,我感觉吃的也很甜美,穿的也很漂亮,有安静、逍遥的居所,自娱自乐也不用管别人怎么样看。    1)舟舆:船和车
         解析:在这个环境中,很少再进入世俗间,也用不到交通工具和盔甲兵器,没有人打扰,使自己进入返璞归真的状态,安心修炼,吃的、穿的、住的感觉都很美好,虽然在世人看来可能很简陋。但是却可以随心所欲,自娱自乐。

         3、(1)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与世俗之间相望,鸡犬的声音也能听得到,但是我至今以后不会与世俗来往。   1)邻国:世俗社会
         解析:与世俗间隔的其实很近,连鸡犬的声音都听得到,但是却不会离开自我的修道环境,再入世俗沾惹凡尘,一直修炼至最后,达成最终目的。

         四、运用法门:本章讲述的是至人的修炼状态。这时,修道人世间法已经圆满,脱离于圣贤之道,进入了完全自我的修炼状态,这就是古修道者讲的比圣人高一个层次的至人状态。进入至人状态后,就一直静心修炼,提高层次,进入更深的多维空间,最后达到所谓散者为风聚者成形的,与天地同在的大圆满目地。这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上古真人,或道教讲的大罗神仙层次。在历史上一些修道人有生无死,不知所踪,传说就是在这个层次中,修道成功后而羽化成仙了。



2019年11月28日星期四

第七十九章


第七十九章
(道行篇)

         一、原文:和大怨,必有余怨,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
         二、译文:平息、和解了大的冤仇,必然还有余下的怨气,用合于道的方法来报答冤仇,这样怎么可以是最合于道的好方法呢?所以圣人手中拿着着吉祥的借据,并不会强行追讨、责怪于人。合于道的方法是掌握着契约,不合于道的方法就是彻底的强行讨要。天道的自然规律是客观的,没有亲疏远近的,它的恩惠给予合于道做事的人。

          三、分段译文及解析:
         1、和大怨,必有余怨,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
         译文:平息、和解了大的冤仇,必然还有余下的怨气,用合于道的方法来报答冤仇,这样怎么可以是最合于道的好方法呢?
         解析:有了大冤仇,在人心中会长久存留。即使和解、平息了冤仇,也会带着记忆中的余怨,那是很难抹掉的。以合于天道的方法来解决好冤仇,难道就可以使人心中没有痕迹吗?不是的,发生过的事情就是事实了,意识中不会当做没发生来记忆。那么,只有没产生冤仇,才是比合于天道来处理事情的更好方法。所以,不结怨仇才是最好的,最合于道的。

         2、是以圣人执(1)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所以圣人手中拿着吉祥的借据,并不会强行追讨、责怪于人。
    (1)左契:第三十一章中“吉事尚左、凶事尚右”,所以左契即为象征着吉祥事情的借据。
         解析:所以有道的圣人是不会使事情产生冤仇的,他就好比手中拿着别人向他借款的借据,他把借款这一事情当做吉事和做好事来办,即使还不上款,也不会强行追讨、逼迫、责怪于人。总之,就是不使事情产生冤仇。

         3、有德(1)司契,无德(2)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         译文:合于道的方法是掌握着契约,不合于道的方法就是彻底的强行讨要。天道的自然规律是客观的,没有亲疏远近的,它的恩惠给予合于道做事的人。(1)司契:掌握着契约 2)司彻:彻底解决事情
         解析:那么,作为有德者,还不上的款就不要了吗?如果按道的规律来做,就是顺其自然,还得上就收下,还不上就真的不要了。因为舍得是平衡的,有的原因是以损失钱款的结果来平衡自我以前种下的恶因,如果没有恶因造成损失钱财,那么天道的舍得平衡规律会从某一方面自动返还回来的,并不会真正的损失所有。所以,不懂道的人会强讨,想把事情彻底的解决好。明白天道的人,就不会强行追讨。天道的规律是没有亲疏远近的,只要符合天道规律做事,就会有好的结果。

         四、运用法门:本章讲述的是不要种下冤仇的恶因,即使以后很好的解决了发生过的冤仇,也不如不发生冤仇的事情。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果的反应,种善果得善报。



第七十八章


第七十八章
(道性篇)

         一、原文: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(gòu),是谓社稷(ji)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。” 正言若反。

         二、译文: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,但世间最能战胜强硬的东西也不能胜过它,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。软弱的能胜过坚强的,柔和的能胜过刚硬的,天下人谁都知道,但没有人真正能实行。所以圣人讲:能承受全国的屈辱,才是天下的君主;能担当全国的灾难,才是天下的王者。正面讲述的语言,往往结果却是相反的。

      三、分段译文及解析:
         1、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 
         译文:天下间最柔弱的莫过于水,但世间最能战胜强硬的东西也不能胜过它,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。
       解析:在世间有形物体中,水是最柔弱的,但是能战胜世间最强物质的东西,反而战胜不了水,因为水是顺着其它物体的形态而改变的,并不能被抓到可攻击的有形之处。反之,水会顺着物体的形状将其包围淹灭,就如同现在的地球情形一样。所以,最后的结果水是胜利者,水才是真正的强者。

      2、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;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
       译文:软弱的能胜过坚强的,柔和的能胜过刚硬的,天下人谁都知道,但没有人真正能实行。
      解析:地球被水统治的浅显道理,基本上每个人都懂。所以“软弱的能胜过坚强的,柔和的能胜过刚硬的”是有一定道理的。虽然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,但是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的在世间应用这个理论。究其原因,就是人们一般都不喜欢软弱的、处于下方的,而喜欢出风头的、强硬的、光荣的。那么出风头、强硬的、光荣的对应面是什么呢?就是低下的、软弱的和屈辱的。

      3、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(1)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(2)不祥,是为天下王。” 正言若反。
      译文:所以圣人讲:能承受全国的屈辱,才是天下的君主;能担当全国的灾难,才是天下的王者。正面讲述的语言,往往结果却是相反的。      (1)垢:屈辱   2)不祥:灾难
      解析:有道的圣人传给是人们的经验就是,有大舍才会有大得,有大的付出才有大的回报。所以,能低下的承受全国的屈辱和灾难,才是天下的王者。因此,柔弱反而是获得强大的最好方法。

       四、运用法门:本章讲述的是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,并以水进行了比喻,水的状态是最软弱的,以至于软弱到没有可以被世间最强物质攻击的地方,所以,水是不可战胜的,它柔弱得极其强大。水又是可以包容承载万物的,正因为它可以包容承载万物,所以它又是万物的王者。
    希望修道者根据柔弱的特性,能在世间充分体会并运用这一方法,它会承载着你行使世间法,达到你的目的。




第七十七章


第七十七章
(道性篇)

        一、原文: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;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

        二、译文:天道自然的规律,不就是很象拉弓射箭吗?弓拉的高了就向下降,弓拉得低了就向上升一下;也就是拉得过头了就要放松一些,拉得不足了就要补充一些。天道的规律,就是放下多余的,补充不足的。而世俗之人则不会这么做,他们损耗本来就已经不足的东西,而给予本来就已经很多的。谁能将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呢?只有顺合于天道者。所以圣人维护而并不把持事物,将事物做成功了,也不处在有功的位置,圣人是不想让人们知道他的贤能的。

       三、分段译文及解析:
       1、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;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
        译文:天道自然的规律,不就是很象拉弓射箭吗?弓拉的高了就向下降,弓拉得低了就向上升一下;也就是拉得过头了就要放松一些,拉得不足了就要补充一些。
        解析:天道规律是平衡且自然的,舍多少,就会补回来多少。从某个角度来讲,物质方面补回来的也可能会更多些,因为舍的时候不仅有物质方面的,而且还有善良的意识信息方面,所以有时候也会由无形化有形补报回来,成为福德。如果是修道人,就可能会获得功德。假如由于你善良的行为,使更多人连带受益,那么补报回来的会更多。但前提是合于天道的舍,才会有合于天道的补报。如果贪得,占了别人多少便宜,天道规律就会让占有者损失多少,也可能损失的还会更多,因为除了物质方面的贪得,还满足了占有的欲望,所以才会损失的更多。如果由于贪得给其他局外人也造成了损失,那么同样会算在贪得人的身上。损失巨大,可能就不只是一点点物质方面的损失,有的甚至会出现大灾难,直至失掉性命。 

       2、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
        译文:天道的规律,就是放下多余的,补充不足的。而世俗之人则不会这么做,他们损耗本来就已经不足的东西,而给予本来就已经很多的。
        解析:如果合于天道的舍,就会得到弥补不足之处的回报。比如说钱多身体不好,那么就要知道停止了,不要再贪得钱财了,舍去赚钱欲念,把机会留给别人,用多出来的时间休养调理身体,就会得到好的身体补报。
        但世俗人却经常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,使事物的结果相反。本来这个人钱多身体不好,但他为了赚到更多的钱财,继续损耗身体,以至于累出大病,用多少钱也换不回来,赚多少钱也无福消受了。

        3、孰能有余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
        译文:谁能将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呢?只有顺合于天道者。所以圣人维护事物并不把持事物,将事物做成功了,也不处在有功的位置,圣人是不想让人们知道他的贤能的。 
        解析:道是运化且包含着万物的,修道人把自己丰厚的东西奉献给天下,就会获得与道合一的信息能量,会获得道的丰厚加持。修道人看透世间的无常,世间没有长久的事物,所以并不把持占有事物,奉献于天下也是修行法门。但是修道人并不会持着于这样做,因为为了自己的目的这么做是违背于道的空无本性的,会由“德”降为“义”甚至于“礼”(请参考第三十八章)。所以圣人也只有在内心没有所得的目的时才会那么做,而不会持着于以舍换道,即使舍去心力帮助人做成了事情也不能居功自傲,因为那样会把将要获得的天道补报对冲掉了,得不偿失,以至于不使人知道是自己帮助人为好。   

        四、运用法门:本章讲述的是舍得的应用法门。人们要合于天道的舍,才会获得最需要的东西。如果人们将自己本来很少的东西舍了去,而换得了自己本来就多的东西,就会能巧成拙,是最不好的方法,甚至出现恶果。如果作为一个修道者,眼光更要开阔,舍的行为与方法应该更为合理,只有合于天道的舍,才会得到天道的加持。



修行者的道德经感悟語

目录               《道德经》与《圣经》、《薄伽梵歌》并列为世界翻译版本最多的三大经典,《道德经》又是其中唯一原文为华文的著作。 但因其博大精深且言简意赅,还是需要白话翻译或老师带领,有心想要了解的人,才可能学到其中堂奥。    《道德经》被很多人以哲学角度来...